close

Day 4 -2: 石國家公園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黃石國家公園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彈跳至:行程總覽Day 1】【Day 2】【Day 3 & 4-1Day 5Day 6 & 7

地圖小幫手

黃石國家公園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本日黃石公園彈跳路線圖】

寇迪 (Cody, WY)自東門進入國家公園,先遊歷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再返回黃石公園,夜宿老忠實區。(老忠實住宿旅館介紹詳Day 3 & 4-1)

黃石簡圖 -  小粉圓黃石公園彈跳路線 - Day 1-1.png  

上午自寇迪(Cody)離開,往黃石公園東門前進。途中穿越以美國北部印地安人為名的秀修尼國家森林區 (Shoshone National Forest)。約10分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山洞,穿越山洞後,迎面而至的是水牛比爾水霸(Buffalo Bill Dam)。該水霸除供應秀修尼區水電使用,亦提供魚及許多野生動物良好棲息地、民眾休閒區及有效的防洪控制。

6. Buffalo Bill Dam.jpg  

沿途道路平坦,風景亦充滿變化。

7. N Fork Hwy, Cody, WY.jpg  

 約莫1小時候,正式抵達黃石國家公園東門。公園立牌有二面,文字是不一樣的喔!

8. Yellowstone NP.jpg  

園內景色很美,原訂的第一個目的地為釣魚橋遊客中心(Fishing Bridge),但一看到美景,還是忍不住下車欣賞。

[景點介紹]

1.林中池 (Sylvan Lake)

區域:東門 (East Entrance) -> 釣魚橋區(Fishing Bridge)

此湖如其名,為樹林環繞,湖邊並設有野餐區,供遊客休憩。

9. Sylvan Lake.jpg

2. 黃石湖 (Yellowstone Lake)

區域:東門 (East Entrance) -> 釣魚橋區(Fishing Bridge) 

黃石湖為一火口湖,為公園中距今64年萬年前形成的陷落火山口(Caldera),其於16萬年前的一次噴發,所形成相對較小的陷落火山口(Caldera),該低窪處後為水注滿後,即形今日的黃石湖。

10. Yellowstone Lake 1- new.jpg    

從東門進入園區,於抵達釣魚橋遊客中心(Fishing Bridge Visitor Center)前,有許多停靠點均可欣賞黃石湖美景。

11. Yellowstone Lake 2.jpg  

陷落火山口  - 圖三.png

【陷落火山口形成步驟】

第一階段:

存在於地殼內部的岩漿庫(Magma Chamber),其岩漿隨時間經過,慢慢上推至地表,推擠過程不僅造成地表隆起為圓頂(穹頂)狀,並於地表造成同心圓狀的裂縫,該裂縫漸漸向下延伸至岩漿庫(Magma Chamber)頂端。

第二階段:

岩漿庫(Magma Chamber)頂端含有大量溶解氣體(dissolved gases),當裂縫觸及岩漿庫時,瞬時壓力得到釋放,造成岩漿及溶解氣體大量噴發。

第三階段:

噴發完畢後中空的岩漿庫塌陷,即形成陷落火山口(Caldera)

第四階段:

陷落火山口(Caldera)下方形成新的岩漿庫(Magma Chamber),熔岩則會自同心圓狀的裂縫,溢出地表。

由於陷落火山口(Caldera)相當巨大,且爆發後持續湧出的岩漿,形成流紋岩(Rhyolite)掩蓋了部分的陷落火山口,故今日遊客已很難看出當時陷落火山口之原貌。

 

3. 路易斯瀑布(Lewis Falls)

區域:格蘭特村(Grant Village) -> 南門(South Entrance)

以知名美國西部探險家梅裡韋瑟路易斯(Meriwether Lewis)命名之,但其本人確從未踏足於黃石公園。

路易斯瀑布 (Lewis Falls)為來自路易斯湖(Lewis Lake)湖水,匯入蛇河(Snake River)之交會口,沿著蛇河一路蜿蜒流入位於大提頓國家公園的傑克森湖(Jackson Lake)

12. Lewis Falls.jpg  

離開路易斯瀑布(Lewis Falls)旋即前往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而連接二座國家公園即為約翰洛克斐勒紀念公路(John D. Rockefeller Jr. Memorial Parkway),行車約10分鐘後,即可看見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立牌。

13. John D. Rockefeller Jr. Memorial Parkway.jpg  

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雖比鄰黃石公園,但其園內景觀及氛圍與黃石截然不同,相較黃石多元的火山活動地貌, 大提頓以柔美寧靜的湖光山色為其基調。

園內並有以傑克森湖(Jackson Lake)與珍妮湖(Jenny Lake)為首的眾多湖泊。因僅安排半天行程,故僅造訪上述二湖。

行至大提頓國家公園, 時屆中午。於傑克森湖旅館(Jackson Lake Lodge)用餐後,才開始今日下午行程。

14.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new.jpg  

【大提頓國家公園彈跳路線圖】

Grand Teton Map 2.png  

 [景點介紹]

 1. 傑克森湖旅館(Jackson Lake Lodge)

傑克森湖(Jackson Lake)乃經冰河作用而形成之冰蝕湖,為大提頓國家公園中最大的湖泊。背倚提頓山脈(Teton Range),一派悠閒自在的躺臥於提頓山脈(Teton Range)的長臂。沿著89號公路往南至寇特爾灣遊客中心(Colter Bay Visitor Center),途經許多觀湖景點,此次僅選擇停留於傑克森湖旅館(Jackson Lake Lodge)附近,欣賞湖景。

15. Jackson Lake.jpg  

2.提頓公園路 (Teton Park Road)

提頓公園路位於麋鹿區(Moose)至傑克森湖交會點(Jackson Lake Junction), 全長約21英里 /32 公里。於此段公路,遊客無須健行即可飽覽壯麗山景。而熱門景點之一珍妮湖(Jenny Lake)亦位於此公路上。

【提頓山脈(Teton Range)小簡介】

提頓山脈為提頓斷層線(Teton Fault)錯動後,推擠上升的山脈。後經風、水及冰河侵蝕,成就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地貌。其屬落磯山脈群中較為年輕的山,目前仍持續上升。

16. Teton Range.jpg  

3. 珍妮湖(Jenny Lake)

珍妮湖(Jenny Lake)與傑克森湖(Jackson Lake)同為冰蝕湖,經冰川侵後,冰河消融,窪地積水即成湖泊,湖畔處處可見冰磧石蹤跡。

「冰磧石」是指凍結在冰川中的石塊,隨冰川的融化而沉積在一起的沉積物。其特色為分選性差,大小混合,棱角分明。

17. Jenny Lake.jpg  

湖水沁涼入心,澄澈見底。

18. Jenny Lake 1.jpg  

日暮餘輝下的提頓山脈,彷若一幅潑墨山水畫。層疊的山巒,開闊的景緻,不禁讓我有種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感。

19. Jenny Lake 2.jpg  

珍妮湖(Jenny Lake)畔,大大小小,棱角分明的冰磧石。

19. Jenny Lake 3.jpg  

飽覽珍妮湖(Jenny Lake)美景後,即循原路返回黃石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接續黃石景點

今日最後的行程與明日行程,均為參觀黃石地熱景觀,下表整理了一些與地熱相關詞彙供大家參考:

【溫泉小知識】

(1)    溫泉依其外觀(湧出地表狀態)可區分如下: 

種類

特徵

湧出地表頻率

名稱

溫泉

(Hot Spring)

水溫於100℃以下之溫泉

泉水持續不斷

普通溫泉

間歇性湧出泉水

間歇溫泉 (少見)

沸泉

(Boiling Spring)

水溫接近100℃之溫泉

 

噴泉

泉水溫度遠超過沸點,於適當的地質條件下,以噴發方式湧出地表。

不斷噴發

噴泉 (Fountain)

定時或不定時間歇性噴發

間歇泉 (Geyser)

蒸氣泉(steam geyser)

只冒氣,不噴發

 

泥泉(Mudpot)

泉水中混合有大量泥巴,泥漿主要為黏土礦物所組成,主係溫泉中硫酸Sulfuric acid腐蝕周圍岩石所致。

噴氣孔(Fumarole or Steam Vent)

此處地下水量未若溫泉充足,當較少量的水遇到地殼裡炙熱的岩石,瞬間變為蒸氣,蒸氣透過岩石裂縫釋放出來即為噴氣孔。

(2)  溫泉顏色

色彩繽紛的泉水,主係因泉水中存在有適於熱水生存的微生物(Bacteria and other Thermophiles)。僅有少數微生物能生存於沸(接近100℃)點,因此產生清澈的藍色。

而綠色、棕色及橘色為生存於167F(73C)藍綠藻(cyanobacteria)。當溫度於華氏73度通常呈現黃綠色,待水溫降低後,轉變為橘色/鐵銹色或是棕色。水溫降低,池中亦可能出現其他微生物而使其顏色有所改變。

4. 西拇指間歇泉盆地(West Thumb Geyser Basin)

區域:南門 (East Entrance) -> 西拇指區(West Thumb)

此區為園內較小型地熱區,與黃石湖同為陷落火山口(Caldera)。位於黃石湖西側,因狀似拇指而得名。此區間歇泉緊連湖岸,盆地之地熱活動及溫泉使本區湖水冬天不結冰。

該區由二個環形步道組成(見下圖,截取自維基百科),內圈約1/4英哩或0.4 公里,而外圈則為1/2 英哩/0.8 公里。

609px-WestThumbGeyserBasin-BlackPool.jpg  

(1) 地震儀暨藍鐘池 (Seismograph & Bluebell pools)

地震儀池為照片下方較大池水,中心湛藍深邃。藍鐘池則為照片上方較小,滿是蒸氣的泉水。

20. West Thumb Geyser Basin-Seismograph Pool and Bluebell Pool.jpg  

(2) 泥泡泉 (Venting Pool)

此為一個不停冒泡的泥池。

21.Venting Pool (Mud pot).jpg  

(3) 大錐溫泉孔 (Big Cone)

大錐溫泉孔位於黃石湖畔,為一底部寬度約 7 公尺,露出湖面7 公尺高,出口直徑大約 80公分的錐狀溫泉孔。若湖水水位升高,該錐孔亦有可能隱沒於水中。

其側有一類似釣魚錐(Fishing Cone)孔洞,夏季期間,湖水水位升高,釣魚錐幾乎整個隱没在水中。直至夏末,水位下降後,始露出湖面。過去遊客會將自黃石湖釣起之鱒魚,直接投入錐內滾燙泉水煮熟因此而得名,目前此處已禁止釣魚。

22. Big Cone.jpg  

(4) 黑池 (Black Pool)

黑池為一熱泉(Hot Spring),該泉水直至1991年前,池水溫度為適合深橘褐色藍綠藻(Cyanobateria)生存的環境,使池水呈現為深綠近似黑色而得名。1991年後,池水環境改變,水溫因地熱活動遽增,池內藍綠藻無法生存,使得池水顏色轉變為清透的水鴨綠。

20. West Thumb Geyser Basin - (Green) - Black pool.jpg  

欣賞完西拇指間歇泉盆地之美景後,即回旅館休息。

 

旅遊日期:8/16/20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ie 的頭像
    Jackie

    小粉圓彈跳看世界~

    Jack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